7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AI for Business”暑期国际学校进入第五天,美国波士顿大学信息系统系教授、系主任顾彬、美国特拉华大学勒纳商业与经济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教授方晓应邀以《Managing AI》、《Computational Design Science: A Crit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Area Contribu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ata Science》为题作主旨报告,两位学者从 AI 管理实践到基础研究领域拓展,为学员勾勒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多维图景。
顾彬教授从管理学视角切入,将原本艰深的AI技术治理转化为可操作的组织战略框架,深入剖析AI在组织与实践层面的管理逻辑,从项目推进的流程把控,到技术应用中的风险与伦理考量,系统梳理了当前人工智能(AI)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他指出,企业在AI应用中面临的悖论性挑战:追求技术创新与规避伦理风险、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与用户隐私保护间的动态平衡,必须构建“韧性治理体系”。
信息系统研究聚焦于信息技术与人、组织、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方晓教授系统性地阐释了计算设计科学(Computational Design Science, CDS)这一新兴研究范式的核心特征,在厘清其与数据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相邻学科边界的同时,着重剖析了彼此间的内在关联。他强调,计算设计科学的独特价值在于聚焦信息技术与人、组织及社会系统之间的复杂交互机制。具体而言,该范式致力于研发创新性算法,以解决兼具重大商业价值与社会意义的现实问题。方教授特别指出,计算设计科学在信息系统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作为IS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的方法论革新,彰显了信息系统学科独特的学术贡献。为佐证这一观点,他结合虚假信息智能检测与隐私数据动态保护等前沿案例,全方位展示了该范式在推动商业价值创造与方法体系创新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学员分享:
@安徽师范大学戴艳:方晓老师的课程系统阐释了计算设计科学如何通过独特的设计思维与计算方法,为 AI 模型构建、数据驱动决策提供新路径,让我看到跨学科交叉孕育的创新可能,启示我学术探索应打破边界,在学科交融处挖掘新机遇。
@哈尔滨工业大学范晨阳:今日所得远超技术本身,更关乎思维范式的升级。CDS市场的风控逻辑让我看到数据融合的迫切性,而PrivacyCredit用密码学给出了安全答案;ADDE-ICS对10-K年报的动态语义解析,则教会我用时序视角理解商业文本的复杂性。顾老师强调的"需求锚定"原则,更将成为我未来研究的路标——无论是开发AI模型还是设计金融解决方案,都需以"创造可落地的商业价值"为原点。当技术创新与产业洞察协同起来,我们才能真正搭建起连接学术前沿与商业实践的桥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天怡:在顾彬老师的讲座中,让我对“如何做出有价值的AI研究”有了全新的认知。 讲座不仅为我厘清了论文的结构框架,更让我重新思考了研究者的身份定位,不是算法的执行者,而是问题的定义者、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曹泽熙:本次课程最触动我的,是顾彬教授阐述AI治理应遵循的动态平衡观,并创造性地将“致良知”心学思想融入算法伦理框架。这种跨文化的方法论启示我们,解决AI时代的技术治理难题,既需要西方严谨的体系化思维,也离不开东方智慧中“执两用中”的辩证思维。
@大连理工大学何宏伟:作为计算机背景的博士生,通过与方教授的交流,我不仅弥补了CDS研究的理论短板,更掌握了符合IS规范的写作要领。方教授的学术历程令人振奋,同样坚定了我深耕CDS的决心。
@布里斯托大学窦妍:听了顾彬教授的讲座,我对学术期刊在研究关注点上的期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顾彬教授从宏观视角探讨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期刊导向之间的互动关系,让我意识到学术期刊不仅是成果发布的平台,更是学术风向的引领者。
@中国人民大学徐钊:通过今天的课程学习,我认识到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架构,更是社会技术系统,用户的有限理性行为深刻影响系统绩效。将BOM的实验与行为建模方法融入IS研究,例如分析算法推荐下用户的决策偏误及其对平台收益的影响,是极具潜力的方向